扬州是座美丽的城市,曾在2006年获得“联合国最佳人居”称号。我的家乡在扬州,我曾去过扬州很多著名的景点。游过瘦西湖,逛过东关街,闲情漫步在古运河,但是对我印象最深的莫属于前些日子到过的东关街旁的一处名胜,那就是个园。
个园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国家AAAA级景区,全国首批二十家重点公园之一,由两淮盐业商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(公元1818年),是在明代“寿芝园”的旧址上扩建而成,听导游说造园的花费按现在人民币计算,约达17亿元,可谓耗费巨资倾力修建的。它与颐和园、避暑山庄和拙政园并称“中国四大名园”。
个园以竹石取胜,园主黄至筠酷爱竹,受宋代大学士苏东坡“可使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诗句的影响,他在个园里种上若干品种的竹子,连园名中的“个”字也是取了竹字半边。个园的取名还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“个”字,在白墙中的影子也是“个”字。从“个园”的名号,看到主人的情趣和心智,真是个了不得的商人。我从心里感叹道:平日里我总认为爱竹的人一定是个有情趣的人,文人墨客、山野隐士爱竹也就罢了,偏偏商人对它也情有独钟,这是让我好奇的。是附庸风雅,还是以竹明志?
我从北门进入了园林,走在“迎宾大道”上,幽静、清凉的感觉扑面而来,两旁种的是银桂树,与“迎贵”同音,故名。走出迎宾大道,满园的竹子尽收眼底,我见到了竹林中最稀少的龟甲竹,因为竹竿自然变异节纹交错而得名。置身于竹林中,我陶醉了,恍惚了,仿佛鸟投林一般,感到格外的舒畅和自由。不由得暗想,竹子怡情的功效太强了,难怪文人隐士爱它,盐业商人也爱它。
由丛书楼向南,我来到了豪宅府,那是园主人黄至筠一家日常起居之所。住宅部分依照坐北面南、前宅后园的传统而设定。据导游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“福、禄、寿、财、喜”为主题,纵向排列,五路豪宅次第开,原有房屋两百多间。虽然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东、中、西三路,分别有“福、禄、寿”的主题,但一厅一堂、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,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。参观时,最吸引我的是门上及客厅的门联、楹联。那一副副对仗工整的门楹联道出了主人的治家方略与人生态度。还有那大堂上的条案上摆着瓷帽筒、石插屏和花瓶,谐音“平平安安”。从东路住宅到中路再到西路住宅,我仔细观察发现檐口瓦头的滴水及门窗阁扇都刻着梅花鹿、蝙蝠、仙鹤寿桃图案,以鹿喻禄,以蝙蝠喻福,以仙鹤寿桃喻寿,可见园主是个很有文化的商人。他希望儿孙后代能一直福禄永年。
个园除了茂密幽深、摇曳养眼的竹子和奢华的住宅,还因园中的四季假山而闻名遐迩。四季假山表达出“春山淡治而如笑,夏山苍翠而如滴,秋山明净而如妆,冬山惨淡而如睡”的诗情画意。我徜徉在四季假山中,深深的体会到个园的用石之奇,十二生肖石生机勃勃象征春天,太湖石玲珑剔透象征盛夏的江南秀色,而黄石则烘托秋天群山峻秀的挺拔身姿,更用颜色洁白的雪石突出冬日里积雪未化的寒冷感觉。而最写意的是西墙上的那些有规律的圆洞,组成一幅特殊的漏窗图景,每当阵风吹过,这些洞口会随风的强弱发出不同的声音,像是冬天西北风的呼叫,通过几排透风漏月的圆孔,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、春石笋,使人产生了“冬天来了,春天还会远吗”的感受,同时也使冬春季节转换更为流畅自然。
最让我欣赏的就是“住秋阁”,它坐落在秋山南峰之上,山阁一体,朝夕与山光共舞,是赏秋景的绝妙之地。据说园主认为春华不如秋实,故建此阁,欲把秋天留住(园主少时境遇坎坷,中年是他事业成功,人生得意的阶段,人生的秋天对他来讲是个金色的季节,他想留住这个季节)。
去过个园的人都对个园赞叹不绝,流连忘返。而漫步过个园的我也感同身受,久久不愿离去。都说黄山归来不看山,九寨沟归来不看水!那是天然的景色,自能赏心悦目!然个园不同,不仅限于欣赏景色,更在于领略人的独具匠心,心思缜密。个园,奢侈但不失高雅,不失恬静。用其智慧与修养,塑造了一派“壶天自春”的景象!
曹世杰